第0817章:政策决定
人对于汉宣帝的“夺权”之举,没有任何抵触!
不久之后,魏相再次建议宣帝:取消辅政大臣的行政决策权。
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,署其一曰副,领尚书者先发副封,所言不善,屏去不奏。相复因许伯白,去副封以防雍蔽。宣帝善之,诏相给事中,皆从其议。
由于,第一辅政大臣张安世已经被汉宣帝成功策反,所以,汉宣帝几乎毫无阻力地就将霍家人变成了睁眼瞎。
后来的事,青史君在文章开头已经讲过了,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。
纵观汉宣帝“团灭”霍家的整个过程,魏相的两条建议,可以说是关键之举,说他是诛灭霍氏集团的“总设计师”,一点也不为过!
最终,在汉宣帝成功剿灭霍家之后,为了表达自己的谢意,这位“总设计师”直接被提拔为大汉相国!
相信很多朋友都在网络上见过这样一个词语——塑料友情,它指的是:那种平时好得不得了,却在关键时刻经不起任何考验的朋友关系。
虽然人们总是对这种事情充满了鄙夷,但是非常不幸,此种“黑色幽默”却在时常上演。
今天,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,中国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一段“塑料友情”——张耳与陈余的故事。
这段塑料友情,不仅直刺人性的弱点,更是在无意间影响了整个历史的发展。
张耳,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人,在其少年时期曾经做过魏国公子信陵君的门客;虽然,在人才辈出的战国时代,张耳确实没有什么“傲人战绩”,但是,种种迹象表明:这绝对是一个外向型的领导人才。
因为,后来的张耳不知道什么原因开始亡命天涯,独自一人跑到了魏楚交界之地的外黄县。
在那里,孤身一人的张耳硬是凭借着个人魅力,迎娶了一位“白富美”,并且凭借着老婆的家产,广交门客、贤名远播,并最终获得了外黄县的县令的职位(标准的软饭硬吃)!
张耳是时脱身游,女家厚奉给张耳,张耳以故致千里客。乃宦魏为外黄令。名由此益贤。
陈余,同样是战国时期大梁人,喜好儒学的他曾四处游学,却无人赏识;最终,他投靠到了同乡张耳的门下。
而且,根据史书记载,这个陈余也是个“软饭王”:
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(陈余),亦知陈馀非庸人也。
既是同乡,又有着颇为相同的人生经历,所以尽管张耳与陈余年龄相差甚远,但是,二人却惺惺相惜,关系异常亲密,史书上说其是“刎颈之交”。
公元前225年,魏国为秦所灭。
那些曾经和魏国庙堂有所关联的人,大多数都选择隐姓埋名,以求换取一条生路;可是,张耳与陈余却不一样,他们依然心念故国,并且四处活动。
终于,此两人的“反动”行径被秦国官府获悉,于是,秦廷发布高额悬赏,抓捕他们。
秦灭魏数岁,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,购求有得张耳千金,陈馀五百金,
好在,张耳平时人缘不错,二人最终得以逃脱。
从最初的惺惺相惜,到后来的刎颈之交,再到现在的亡命天涯,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:张耳与陈余的关系都属于“铁磁”。
公元前209年,陈胜、吴广大泽乡起义,打响了反对秦王朝统治的第一枪;早已“苦秦之日许久”的六国人士纷纷响应。
作为早已在秦廷那里挂了号的“谋逆分子”,张耳与陈余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。于是,他们一溜烟地跑到了陈胜那里。
而陈胜早也早就听过这两个人的故事,所以对他们非常看重;并最终让他们和自己的心腹武臣一起去赵国故地,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。
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、陈馀贤,未尝见,见即大喜。
最终,张耳与陈余不负所托,成功帮助武臣拿下了赵国全境。但是,事情发展到这里,却慢慢地变味了:
随着事态的发展,陈胜的“阶级局限性”越来越明显——他开始重用亲信、猜忌功臣。
这时候,张耳与陈余就建议武臣自己称王,不然,以他现在功高盖主的身份,回到陈胜那里,必然没有好果子吃!
于是:武臣乃听之,遂立为赵王。以陈馀为大将军,张耳为右丞相。
就这样,陈胜的起义军开始分裂。
公元前208年,赵王武臣被部下李良所杀;张耳、陈余凭借着良好的群众基础,不仅得以逃生,更是趁机成功收服了武臣的故旧部将,然后拥立赵国王族后人赵歇为王,彻底掌握了赵国之地。
张耳与陈余的故事,如果发展到这里就结束的话,那么绝对堪称完美——曾经的难兄难弟相互扶持,终于走向了人生巅峰。
可惜,现实不是童话故事!
就在张耳与陈余迎来一个人生小高潮之际,秦国名将章邯与王离所率领的几十万秦队,将张耳和赵王歇围困在了巨鹿之地。而此时的陈余,也收拢了几万人马,驻扎离巨鹿的北部地区。
由于,秦军围困太甚,张耳有点熬不下去了,就数次派人通知陈余来救自己,可是,陈余却明白,自己这几万军队,根本就不是数十万秦军的对手,于是一直推脱不前。
张耳见状非常生气,便派遣自己的心腹张黡(yan)、陈泽前来斥责陈余:原来我张耳和你陈余是刎颈之交,现在我朝不保夕,而你却见死不救!我算是看透你了!
谁知陈余却说道:不是我不去救你们,而是现在秦军势大,我去了也是白搭。我保存实力将来给你们报仇也不是挺好的吗?
陈馀曰:“吾度前终不能救赵,徒尽亡军。且馀所以不俱死,欲为赵王、张君报秦。今必俱死,如以肉委饿虎,何益?“
单看陈余的这一段话,确实有点不够意思。
但是,如果青史君告诉你:当时张耳的儿子张敖手下也有一万多人马,同样迫于秦军的威压,驻扎在巨鹿城外不远处,不敢前去相救。不知道你会怎么想?!
张敖亦北收代兵,得万馀人,来,皆壁馀旁,未敢击秦。
而且,陈余最终还是派遣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