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八十八章 文明三宝?!

的都巴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去考科举。

只要考上科举,不仅可以免田赋说,而且未来还能够当官,好处多多,自是不用多提。

只是四书五经,这些东西对于稳固社会关系来说,或许很有价值。

但对于国家和科技的发展,却压根就没有太大用处了。

所以朱启的新式学堂,并不管什么四书五经,就主要是在自然科学上发力,偏向于理科内容。

当然,文科也有,不过,文科也并非是四书五经了,直接就是语文,地理,历史政治这几门课一下子给你安排上。

想要让国家发展,教育是最主要的事情,如果教育都跟不上,其他的就更别提了。

近现代多少国家实现崛起,可不就是从教育入手,然后进行弯道超车吗?

大明现在也不存在什么超车问题,毕竟自己一个人就是独一档的世界第一。

其他的国家都不在大明的眼中,即便是强如北元,现在也是被大明按着锤。

有这样的大优势,又是政治最为清明的洪武年间,朱启自然不能错过这一波红利。

趁着现在赶紧在辽东办新式学堂,进行新式教育的推广,对于明朝以后而言自然是好处多多的。

这也算是朱启这个摸鱼王爷少数能为大明朝做的有用的事了。

而要修建新式学堂,也不是嘴巴说说,就能把学校给建起来的,首先就是要修改房屋。

盖房子这种事情,朱启自然不拿手。

虽然有水泥在手,但朱启可不打算用水泥来盖房子的,因为朱启没有水泥盖房的关键性道具——钢筋。

水泥制作非常的简单,并不复杂,但钢筋的制造可就复杂多了。

不是一个工业国的话,甚至连螺丝都造不出来,更别说钢筋这种东西了。

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,也造不出这种玩意儿来,还是后来在老大哥的帮助下,才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。

大明朝更不用说了,现在的科技能够弄出水泥,那都已经是卯足了劲,钢筋什么的就不用想了。

有人可能要说了,那这农村不都是用水泥和竹子来盖房子吗?

大家可别搞错了,在农村,水泥和竹子盖的可不是房子,而是院子里的水泥地。

水泥和竹子确实可以用来盖房子,但这样盖起来的房子安全性就不说了,没准两三年就塌了。

这水泥多重啊,压下来可得砸死人的。

不过在院子空地上造水泥地的话,完全可以用竹子来代替钢筋的作用。

至于说拿水泥去修改防御工事,这自然也是可以的,仅仅只是用水泥去糊墙的话,并不会对人的性命造成什么太大的威胁,但如果拿水泥来盖房子,那真的是拿命开玩笑。

正因如此,新式学堂的建造可以让朱启做的选择就不多了。

思来想去,还是用水泥来造围墙,造地面,其余的还是用常规的建筑方法吧。

工匠们对于水泥的运用已经非常的娴熟,朱启这次又带了那么多的工匠来,自然是人手充足的。

不过还是在辽东招募了一些百姓,来让这些工匠们训练,教他们如何运用水泥造地面和围墙。

至于学校的其他主体建筑,就直接找当地的老百姓帮忙盖了。

这年头,每个老百姓都是造房子的好手,不仅如此,还都会装修,可以说是近乎全能。

钱财自然是一个都不会少的。

朱启身上可能什么都不多,但钱这种东西还真的是有很多啊,先不说这几年在应天府赚的,就算是朱元璋赏赐的也都数不清楚了。

于是乎,在辽阳的老百姓们就看到刚刚到辽阳的辽王殿下,开始大把地挥洒手中的金银珠宝,招募工匠,为他建造房屋。

大家本以为辽王殿下是要建造新的辽王府呢。

现在辽王殿下住的寝宫虽然也很大,也很气派,但毕竟是以前北元皇帝造出来的,没准人家嫌弃这里不干净,想要单独造一个行宫也说不定啊!

不过,老百姓们才刚刚这样猜测,就有知道内幕的人对外说了:

“辽王殿下这可不是要建造什么行宫啊!

辽王殿下,这是要建造学堂。”

至于学校做什么用的?那肯定是给咱们老百姓上学用的呀!

大家一听都迷糊了,这时候的私塾可不像明朝中后期那样的盛行。

即便是宋朝后期,有过大量私塾出现,但是经过元朝的破坏之后,私塾又一次落没下去。

直到明朝中后期,私塾才重新开始辉煌,清朝的时候达到了顶峰。

所以对学校的概念,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应天府的国子监那种。

而后才听别人说起辽王殿下要建造的学校,完全不是国子监那种学校,而且并非是为了考科举,而是为了填补辽王府的人才缺口什么什么的。

反正各种各样的说法都出来了,老百姓们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,但总归出一个新学校,不是什么坏事。

自己家孩子要是真的能去这所学校读书,以后就算不考科举,能去辽王手下办事情,那也方便很多啊。

这年头,老百姓都要按照自己的户籍制度来赋税劳役。

但如果能够投靠到达官贵人名下,成为他们的下人仆从的话,那就不用去赋税劳役,这也是明朝户籍制度的一个弊端。

在朱元璋死后,很多的老百姓为了逃避赋税和劳役,都去当了其他达官贵人的仆从。

他们为了能够投靠达官贵人,甚至愿意自己拿钱出来,带着田产一起投靠等等。

这一项规定很大程度的加剧了土地兼并发生的情况。

在洪武年间,还可以依靠刑法来遏制,但到了洪武年之后,渐渐就有点失控的状况了。

不仅如此,老百姓都投靠了有权有势的勋贵之后,他们那一份的税务也不用去交了,倒不是他们不花钱了。

而是地都没了,钱都给主子拿去了!

国家的税收可不就是越来越少了吗!到了明朝中后期,皇帝收到的税,甚至都不如江南首富半年赚的钱。

这样的国家,那可真是烂到骨子里去了。

不过眼下这种情况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4页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