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回 林潇湘魁夺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
x00AD;花插在头上的状态描写的很逼真可爱了。而且没有说插花,“三径露”是园子小径中的露水,“九秋霜”,就是秋霜,说鬓角和葛巾染上了露水和秋霜,那就是指代菊花已经插上去了。这样写比较高妙。最后,又提拔了一句,我就这么狂,这么疯,这么痴,我就一个男的把花儿插在脑袋上了,这肯定是不入时人的眼睛(看着不习惯),但是我就这样,凭你们拍手在路旁笑我。
我们说,探春也有道家气味,比较孤僻,这里写的就是这样,当然,也有名士风派,跟史湘云写的那首《对菊》,风格特色接近。可能,这都是原故事叙述者在同样的心境下写的,或者是聚会时候,同一位大名士孤标傲世(因为考不上举人)写的,被引录下来。
菊影枕霞旧友
秋光叠叠复重重,潜度偷移三径中。
窗隔疏灯描远近,篱筛破月锁玲珑。
寒芳留照魂应驻,霜印传神梦也空。
珍重暗香休踏碎,凭谁醉眼认朦胧。
这是史湘云写的,大约题目本身就含含糊糊没有多大明确的意思,所以写的就也没有多大意思,大约不外是说,迷迷糊糊看着窗外的月色秋影,想着菊花还在自己的意念里,如此如此。不能怪她。
菊梦潇湘妃子
篱畔秋酣一觉清,和云伴月不分明。
登仙非慕庄生蝶,忆旧还寻陶令盟。
睡去依依随雁断,惊回故故恼蛩鸣。
醒时幽怨同谁诉,衰草寒烟无限情。
这个大家自己理解吧,跟从前写的《问菊》是一脉相承。
残菊蕉下客
露凝霜重渐倾欹,宴赏才过小雪时。
蒂有余香金淡泊,枝无全叶翠离披。
半床落月蛩声病,万里寒云雁阵迟。
明岁秋风知再会,暂时分手莫相思。
这是探春写的,相对一般,只是叙述,菊花已经凋了,落月寒云,但是明秋还可以再看见它。
众人把诗看了,看一首,赞一首,互相称颂不已。最后李纨笑说:“那我最后评价啦(我是领导,社长)。通篇来看,各人有各人的佳句。今日评判结果:《咏菊》第一,《问菊》第二,《菊梦》第三(好嘛!前三名都是黛玉写的诗了,黛玉的诗全进了前三名,这也不奇怪,咏菊把写作时的状态描画得非常传神,问菊又问得很有深度,颇会隐逸者之心,最后菊梦也还是问菊的一脉相承,按理说,咏菊花,还可以写的比这还好,但是这次著作中没有比这好的了,所以她第一)。她的题目新,诗也新,立意更新,闹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冠军了。然后往下好的,依次是《簪菊》(探春的,写活了戴菊者的狂痴,好!)、《对菊》(史湘云写的,科头坐,把对菊者的名士派头写的好,不错)、《供菊》(湘云写的,隔座香分三径露,抛书人对一枝秋,把插了菊花供着看的场面写的很不隔,而且依旧是“抛书”的名士派,看来湘云善于状写场面,并且有名士派。总得来看,黛玉的三首都是隐逸主题的,得了第一,随后簪菊的痴狂、对菊和供菊的旁若无人,这些都是名士派,得了第二段名次,那么,在故事原叙述者看来,隐逸第一,名士第二,前者是跑在深山老林和庭圃里,后者是在人间但是整天喝酒瞎胡闹,这是他最赞赏和推崇的了。这也不奇怪,中国文化里,本来就是这样的路子的价值观。不过,也不全是如此,唐以前和汉,诗人还都是强调开功立业,收取五十州什么的,是有为的,但是到了明清,随着专制的越来越加强,很多知识分子也就挤出来了,或者挤进去也没有什么正经好事可干,于是隐逸和狂名士,就成了他们的选择和出路了。特别像原叙述者这样败家后喝粥的人,就更得是推崇这个了。总之,名次如此。)接下来,是《画菊》、《忆菊》。宣布完毕!”(画菊、忆菊都是薛宝钗写的,都排在第末了。上次吟白海棠,薛宝钗以大家闺女庄重忍退路线而夺了第一,但这次写菊花这种东西,无法再比拟成大家闺秀了,菊花总是逃学、下岗、待业者的代言花,没法进入主旋律,薛宝钗也只能把画菊时的过程和笔法给再现一下,把去年的菊花也简单忆一忆,写不出什么来了,宝钗排在第末。儒家彻底输给了道家。)
当然,准确地说,排在第末的是贾宝玉,他写的《种菊》,连入选都没有入选,什么意思都没有,但是宝玉还高兴呢,喜的拍手叫说:“极是,极是,极公道。”因为他爱的林妹妹独占花魁了,他自然能不高兴吗?
黛玉忙推脱说:“我那首也不好,到底伤于纤巧些。”就是弱不禁风、走在主旋律边上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