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都市小说 > 县委大院

第四十三章美貌“台花”陪作秀(上)

的“战将”,几乎不跟随县领导出去拍照了——代之的是他培训出来的“弟子”。这次王天祥重出江湖,可见县委宣传部对这次活动十分重视!

更令张世博惊喜的是,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、副县长邹芬果真兑现诺言,吩咐古郡县电视台派出“台花”刘玉姗跟随他采访,这个女孩身高有一米六八左右,身材饱满,腿长腰细,鼻子高挺,显得很性感;两只熠熠生辉的眼睛像两颗黑宝石,镶嵌在表情丰富而又光洁如绸的脸上,仿佛珠连璧合。上车前,刘玉姗主动向张世博介绍了自己,并和张世博对视了一眼——尽管只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,却给他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,让他无比留恋,对视时刘玉姗只是浅笑一下,然而,之后她的脸上仍一直蕴含着浅浅的笑意,挥之不去,像一首脍炙人口的情歌结束之后,优美的旋律仍在耳边久久回荡,让张世博感觉如沐春阳,不觉萌动爱慕之心。

在北厚镇党委书记赵时秋的车子的引领下,张世博一行在乡村道路绕了20多分钟,来到一个绿树掩映的村庄,车子停了下来。一个年约五旬、身材敦实的男子迎了上来,赵时秋向张世博介绍说:“这是北厚镇仁良村支书杨双波。”然后又对杨双波说:“这位是县政府主持全面工作的张世博常务副县长。”张世博朝杨双波点点头,伸出右手,杨双波立即伸出两个手,拢住张世博的右手握了起来,说:“欢迎各位领导到我们仁良村指导工作!”大家跟着杨双波步行了几分钟,就来到一幢泥砖瓦房前,杨双波说:“我们村今年考上北京大学的杨首同学,就住这儿!”

眼前这幢旧而不破的泥砖房子大约比北大还要高寿,住在这儿的困难学子考上北大,也算老天开眼。

看到有领导到访,戴着近视镜、骨瘦如柴的杨首同学,连忙与佝偻着腰的小个子父亲一起,往家门口搬小木凳,杨双波也一起跟他们搬凳子。他们打算请来客坐在这儿。

张世博怀着好奇的心情,要走进这幢三间并起,用泥砖与木头、土瓦盖起的老房子参观,杨双波和小个子驼腰农民连忙跑到张世博跟前,有点手忙脚乱,却又不知说什么,似平不太乐意让他进去。然而张世博早已快步迈进客厅,提着一台小型摄像机的“台花”刘玉姗和提着单反相机的王天祥早已像灵猫一样闪了进去,客厅里陈设简单,稍大一点的家具,只有一张破旧的八仙桌和一个盛放稻谷的木柜,其他多是旧鞋、旧衣服、旧雨伞之类破旧廉价的杂物——或许在城里人看来,把这些东西称之为垃圾更准确一点。

三人一进客厅,就闻到了一股混合着屎尿、汗酸等气味在一起的臭味,这臭味来自客厅旁边的一间厢房里,呛得大家喉咙一阵发痒,差点想呕吐,驼腰农民闪了进来,红着脸,讪讪地说:“各位领导,不好意思,我老婆中风五年了,生活不能自理,吃喝拉撒都在床上,味儿不好闻。领导们还是到外面去吧!”原来这难闻的味儿来自一个瘫痪在床的病人,出身农村的张世博听到驼腰农民这么说,并没有退却,照样走进厢房,里面的臭味儿更浓了,驼腰农民只好跟着走了进去,拉亮昏黄的电灯,掀起黑脏的老式蚊帐,里面露出一个头发蓬乱、衣衫破旧的枯瘦女人,这张木板床中间被人挖开一个一张A4纸大小的洞,下面盛放着一个木桶,看来这个洞是便于女人在床上解决大小便问题的。如此艰难的家庭,培养出如此出众的人才,正应验了一个句俗语:“逆境出英才”。 张世博不胜感慨,临时决定从自己的钱包里掏出2000元——这是昨天下午他到胜红皮革有限公司调研时,祝胜红通过秘书甘春潮转送给他的“误餐费”,这笔钱原来封在一个牛皮纸信封里,张世博本想改天退还给祝胜红,没想到现在派上了用场。这位可怜而苦命的女人几经张世博劝说,才勉强接下这厚厚一摞钱,激动得抽泣起来,紧握着张世博的手,连声道谢。刘玉姗和王天祥自然不放过这些珍贵画面,提着摄像机、照相机拍个不停。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