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二十三章 盟约
“来,过来坐。”
苏绰笑着打招呼,他的声音很平稳,很有磁性,似乎病魔根本没有带来一丝的伤害,让人听起来很舒服,也很踏实。
掀开薄丝纱幔,平安走在案前,跟苏绰隔案对坐。
案上摆着一只香炉,炉里插着一支尾指粗的长香,香已烧了大半,最多还能坚持一个时辰就会焚为灰烬,案下还摆有一只铜盆,烧着通红的火炭。
时值正午,和光暖日,更有炭火在旁,可平安总感觉阁中有些阴晦,甚至可以说寒冷,或许是因为太过空旷的原因吧。
气氛并没有因此而凝固,苏绰微笑着说道:“几日不见,小友在北国过的还习惯么?”
平安看了看苏绰,漫不经心地回道:“山野小民,无所谓习惯不习惯,有片瓦遮顶,三尺容身,吃饱穿暖足以。”
说完,把视线投向火盆。
苏绰看他所有所思的模样,笑道:“小友喜欢这火盆?”
平安摇摇头,并不言语。
“那就是在想为什么会在这种天气生火了。”
苏绰轻道。
平安皱着眉头,神情中始终透有迷惑,回道:“我更不解的是为何这里生有火盆,还有寒凉入体。”
苏绰伸指点点自己的胸口,若无其事地说道:“很简单,因为我大限将至,常道长为了能让我走的舒坦些,所以为我施了些术法,此刻虽看起来与常人无异,但某些脏器已然冰结,这寒气正是发自我的体内。”
顿了顿,又指指火盆,笑道:“说起来术士果真神异,此刻我的思绪较之以常更加清明,只是手脚僵麻的厉害,所以借这炭火解冻。”
平安叹了一口声,说道:“师兄的寒气封脉,不是用炭火能解开的,何况...”
苏绰洒然一笑,接道:“何况只要寒气一解,我就会当即暴毙而亡,与其这样,还不如不烤火,至少在多活片刻,对吧?”
平安点点头,又沉默下来。
苏绰看了平安一眼,把火盆推过去,捉狭地笑道:“既然我这将死之人烤火已是无用,不如让与年轻人取暖吧。”
平安摇摇头,伸手止尊盆,淡道:“苏大人,有事请直说,能办的,在下绝无二话,力所不逮的,也请大人体谅。”
一个口头承诺就让他险些丧命,若是再胡乱应允,恐怕又会节外生枝。
苏绰应声苦笑道:“小友似乎还未从先前的误会中走出来,都是自己人,何必处处提防?”
自己人?天一道为宇文泰效力,自己又重归天一道,这么算下来,这顶自己人的帽子似乎的确摘不掉。
平安直截了当道:“还请苏大人明言。”
苏绰沉吟片刻,终于幽幽叹口气,说道:“烦小友前来,有两件事想托,先说第二件事吧,近日...”
不等说完,平安截口道:“且慢,先说第一件事吧。”
苏绰揶揄一笑,道:“也罢,先说后说都一样,第一件事,是要小友一个承诺。”
“什么承诺?”
平安问道。
苏绰说道:“若是日后小友掌管天一道,依然要为我大魏效力,当然,我大魏所承诺的,同样有效。”
平安有些迷茫了,问道:“等等,还请大人说清楚些,你们又是什么承诺?”
苏绰明显愣了一愣,随后明悟,解释道:“是这样的,当初贵派与我主宇文氏定下盟约,若能助我主一统天下,即下诏宣布,重立贵派为国教。”
平安拧眉,问道:“既然盟约已定,大人又何须问我,我可并非掌教”
苏绰笑道:“照目前来看,一统天下或许要几十年,甚至上百年,二代弟子中小友是最为年轻的,前程也最为远大,所以掌教一职迟早会是你,只不过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,大家先明后不争,也省的日后麻烦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教派与朝廷合作并不罕见。
天师道的第三代传人张鲁在三国时统治过巴蜀地区,他的做法便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操作手段。
东晋以来,江左社会中道教和佛教同步发展。接受道教、佛教信仰的人,遍及社会各阶层,上自皇室、士族,下至平民。这个时候,佛、道彼此包容,可以并行不悻,尚未形成像在南朝那样的宗教壁垒。
宫省上层的佛、道活动,很容易与政治发生关系。就佛教言,《司马道子传》载许营疏云:“僧尼乳母,竞进亲党”;闻人奭疏亦云:“尼姏属类,倾动乱时”。释宝唱《比丘尼传》卷一《支妙音尼传》谓妙音为孝武帝及司马道子所敬奉,“权倾一时,威行内外”,甚至殷仲堪得为荆州刺史,也是桓玄借妙音之力促成。这是一方面的情况。
另一方面,道教进入宫省,也影响东晋政治。《真诰》卷二十《翼真检》第二:“简文皇帝久垂俗表之顾,与时贤多所俦结。”这里“时贤”所指,主要是道教名流许迈、许谧和杨羲等人。《晋书》卷三二《孝武文李太后传》谓简文帝为相王时,曾问许迈以继嗣之术,遂纳宫人李氏而生孝武帝及会稽王司马道子。《太平御览》卷六六六引《太平经》则谓简文帝曾使人祈请于道教徒濮阳,于是黄气堕室,遂有孝武。以后孝武帝与司马道子结交于道教首领孙泰,是有这种历史背景的。
佛教与道教同步发展,在士族门户之内往往也是如此。东晋奉道教诸士族,并不排佛,反之亦然。据《郗愔传》,郗愔、郗昙兄弟谄于道,而郗愔子部郗却以佞佛着称,为支遁信徒。《世说新语术解》谓郗愔信道精勤,因服符水患腹内恶,为他疗疾者却是沙门于法开。王羲之家族世事天师道,但据《莲社高贤传道敬法师传》,王羲之子王凝之为江州刺史时,其孙年十七,从慧远出家于庐山,称道敬法师。谢玄之孙谢灵运,自婴幼即长于道教环境之中,而谢灵运又笃信佛教,先后与高僧慧远、昙隆、道生等多有交往。《隋唐嘉话》卷下还说谢灵运被杀于广州,死前以美髯施诸南海祗洹寺为维摩诘须,寺僧深宝惜之。
后来司马家这个伏膺儒教的士族家族崛起,并未阻拦住天师道的发展,在民间它依然充满了生命力。到了西晋时期,天师道的传播更加广泛,受众人群也不在仅仅局限于愚昧无知的百姓中间了,它所倡导的思想观念逐步的渗透到了当时西晋的统治阶层中,瓦解着原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2页